<p id="iglo9"><tbody id="iglo9"></tbody></p><track id="iglo9"></track>
  • <table id="iglo9"></table>
    <table id="iglo9"><strike id="iglo9"></strike></table>
  • <object id="iglo9"><strong id="iglo9"></strong></object>

    “第一書記”
    在第一書記幫助下,濱州市沾化區利國鄉建起第一個蔬菜大棚 鹽堿地里結出“致富果”
    好客山東鄉村游網    更新時間:2021-03-23    【字體:
           “大棚里的堿地西紅柿上周全賣完了,現在準備清理植株、翻地、上地肥……”3月18日,魯商集團省派濱州市沾化區利國鄉利國五村第一書記朱思立信心滿滿地說,“3月底,新的堿地西紅柿幼苗就能從遼寧盤錦運來,有了去年栽種的成功經驗,今年可以甩開膀子大干一場了?!?br />   在利國五村村東的田地里,一個長60米、寬9米、高3.5米的大棚外披黑色棉被,裹得嚴嚴實實。走到大棚北頭,合上電閘,打開開關,卷簾機帶動搖臂,不到2分鐘,棉被卷到棚頂,露出了包裹下的西紅柿大棚??粗矍斑@個大棚,朱思立算了一筆賬:“去年試種的新品種堿地西紅柿產量在1000斤左右,每斤按10元出售,去掉成本每斤能掙2-3元,市場供不應求,客戶都說吃起來酸甜可口。今年預計價格能到每斤15元,一個大棚能產4000斤以上,一季下來能掙到3萬元左右,村民增收就不用愁了?!?br />   鹽堿地里種西紅柿,建起利國鄉第一個蔬菜大棚,這些當地人曾經想都不敢想的事,讓一名外來的省城人——朱思立,用僅僅一年多的時間變成了現實。
      利國鄉土地鹽堿化嚴重,水澆條件差,村民一直種植小麥、大豆等傳統農作物,收入有限。2019年4月,魯商集團省派第一書記工作組來到利國鄉,如何讓村民們在鹽堿地里找到致富增收的新項目,成為第一書記朱思立的“心上事”。
      朱思立聯系到了中科院沈陽生態所博士、“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劉驍勇到利國五村進行調研,現場采集了當地的土質、水樣,利用全國土地普查數據系統進行全面比對,最終找到了答案:可借鑒遼寧盤錦市大洼區的成功經驗,探索種植大棚堿地西紅柿。
      但一系列困難問題擺在朱思立面前:錢從哪里來?技術誰來教?大棚怎么建?
      朱思立經過多方考察,覺得這個農業項目值得試一試。他自掏腰包3萬元,主動聯系施工隊,2020年6月,利國鄉第一個占地500余平方米的堿地西紅柿大棚蓋起來了,作為村集體所有;劉驍勇博士無償捐助的3000余株堿地西紅柿幼苗和最新型的生物菌肥,解了燃眉之急。他們還鋪設了滴灌管道、購買了蓄水罐,聯系山農大技術人員對種植工作進行指導,并隨時利用視頻與遼寧盤錦大洼種植戶連線,第一時間咨詢技術問題。
      小小堿地西紅柿幼苗在精心呵護下,3個月后結出了第一茬抗病毒西紅柿。試種成功后,朱思立考慮能否更換品種,種植市場價值更高、品質更正宗的堿地西紅柿,俗稱“鐵皮柿子”。
      2020年9月底,新品種的堿地西紅柿幼苗種上了,卻遭遇寒冬,室外最低氣溫達到零下20℃,之前的春暖式大棚無法抵御這樣的低溫,必須對大棚進行升級改造,才能讓小西紅柿活下來。朱思立爭取單位扶持資金3.5萬元,購買卷簾機、大棚棉被、二層膜,加裝支撐鋼管、安裝30盞電燈……硬是把春暖式大棚升級為“冬暖式”大棚。12月底,凝結著心血的“鐵皮柿子”成熟了,10元一斤的價格,在網上供不應求,朱思立當了一回堿地西紅柿“微商”。
      “我想在兩年任期內,引導村民發展好這個產業,幫助他們找到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子,讓曾經的‘不毛之地’種出‘致富果’?!敝焖剂⒄f。
    來源:大眾日報  責任編輯:楊心恬
    廣告三 廣告四 廣告五 廣告六 廣告七 廣告八 廣告一
    91视频国产
    <p id="iglo9"><tbody id="iglo9"></tbody></p><track id="iglo9"></track>
  • <table id="iglo9"></table>
    <table id="iglo9"><strike id="iglo9"></strike></table>
  • <object id="iglo9"><strong id="iglo9"></strong></object>